奥运会对政治的积极影响-奥运会效益涉及到政治
为什么奥运会那么火?奥运究竟能给一个国家带来什么?
奥运会之所以那么火,是因为奥运会能给举办国带来四方面的好处:
一、体育影响
自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办以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奥运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领域内,举办奥运会就是举办一项单纯的体育赛事。这也是在奥运会初具形态,还远未得到社会承认的历史时期的必然结果。此时,奥运会对举办国的影响主要在普及、促进现代体育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奥运会由于参加国家和地区较少,规模不大,涉及资源有限,对举办地社会其他方面影响较小。
二、政治影响
二战结束后,苏美两霸为首的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形成,奥运会也成为政治角逐的舞台。以1952年苏联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为标志,政治因素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主要动因。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奥运会与政治体制的较量、国家主权及声望交织在一起,出现大大小小的政治冲突。在这一时期,奥运会举办国的政治企图也日趋鲜明,将奥运会作为追求国家政治利益,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均有强烈政治意图,意在向世界展示二战后重建的日本和德国的新形象。1988年汉城奥运会使处于国际社会边缘状态的韩国,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打破国际关系上的坚冰状态,成为韩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世纪末,冷战结束,但是奥运会的政治影响及举办国对奥运会的政治利用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结束,只不过是其表现形式有了新的变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再是重点,代之而起的是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关注。
三、经济影响
二战后冷战格局的政治动因及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奥运会的规模急剧扩张,举办成本大大增加,但奥运会的组织者(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城市)尚未找到与这种规模的奥运会相适应的经济运作模式。举办国为了追求奥运会政治影响,不得不投入巨大的经济成本,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留给举办城市的高额债务,一度使奥运会难以为继。这种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转变。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成功地创造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模式,奥运会潜在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释放,其作为举办国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助推器的作用引人注目。于是在原有的体育和政治影响基础上,又迭加上经济影响。
四、环境影响
在政治和经济力量的驱动下,奥运会规模进一步膨胀。奥运会不仅使举办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发生深刻的变化,形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而且留下绵延久远的后续影响,从而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导致相应的生态问题和后续发展问题。1991年国际奥委会修改宪章,纳入环境保护的内容,并成立体育与环境专门委员会。自1994年挪威的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开始,奥运会举办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奥运会,采取措施,以求降低举办奥运会对环境和能源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和谐,于是这一理念引发的不仅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且囊括一切与和谐有关的问题,包括社会领域的问题,如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和谐、弱势群体的参与、大小国家的权利等。奥运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整合力量。
综上所述,奥运会具有多种潜能,可用于促进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对举办国的影响是多维的、综合的。但是,举办奥运会并不能自然地给举办国带来其所预期的效果。举办者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往往根据自己的国情有所取舍或侧重,使得奥运会在不同的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就经济影响而言,由于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差别较大,使得亚特兰大奥运会对美国的经济影响强度远小于悉尼奥运会对澳大利亚的影响。再如汉城和巴塞罗那将城市更新作为目标,而洛杉矶和亚特兰大在这方面的需要不大,因此这几届奥运会在更新市政建设方面的差异明显,当然这也影响到这些奥运会受益产业的类型。
论述2008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的影响(从经济、政治、外交三方面)
一、北京必须争取撬动举办奥运这个巨大的经济杠杆
举办奥运是全面显示本民族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的绝好契机
如果说出于仇恨,人类最大的聚会是世界大战;如果为了和平,人类最大的聚会则是奥运会。1945年以后,人类再也没有发生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在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贫富、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建立起友谊和对话的桥梁,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经济,减少对抗。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与人类和平和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是与现代国际社会的需要相吻合的,它已经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奥林匹克运动还有着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以优秀运动员为榜样从而对人类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楷模作用,有着以奥运会为龙头促进国际双边和多边体育交往的多种重要功能,它在国际社会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是早已确立的。它给整个国家带来的效益往往是数字都难以评估的。它促进了主办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等各方面的突破性发展变化,是向世界打开大门展示自己的大好机缘,是全面显示本民族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的绝好契机。
奥运会曾是吞噬金钱的黑洞,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亏空至今没有填平
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的理想,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精神,为了这个理想和精神,也使不少承办国付出过高昂的代价。第一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希腊靠全国募捐加政府资助仍开不成,最后还是一位叫阿维罗夫的富翁解囊相助,雅典才盖起奥林匹克体育场。20世纪初,罗马曾有意承办奥运会,由于修不起一套体育设施,只好放弃。1924年法国人举办第8届奥运会,筹集400万法郎刚刚能盖一个6万人体育场,运动员不得不住进简易房中。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耗资20亿马克,其中15亿马克用在场馆和市政建设上。尤其是曾经历过“蒙特利尔经济陷阱”尴尬的加拿大,主办者计划管理失控,造成10亿美元的亏空,以致于1976年举办的奥运会,要到2003年才能还清,使得当地居民怨声载道。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投资高达创记录的90亿美元,如果不是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谁也赔不起。申办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只有伊朗的德黑兰和美国的洛杉矶,德黑兰退出竞争,洛杉矶不干也得干;接着申办下一届1988年奥运会的也只有两个城市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所有承办奥运的国家,你是要面子还是要不亏本?
1984年奥运会落在并不情愿承办的洛杉矶头上,由于美国政府不愿填补亏空,明确表示不予支持,洛杉矶市民支持率仅占34%,市政府面对巨额亏损也表示不承担任何责任。政府承办奥运的路子自此开始走入绝境,一种新的、也更具生命力的承办方式在重压下应运而生。在面临停办的险峻形势下,国际奥委会也不得不把奥运非商业化的禁锢打破,使奥运会在绝处逢生。
1984年,美国政府和洛杉矶市政府都不支持举办奥运会,经营奇才尤伯罗斯首次用广告、转播权、门票的成功运作,使奥运会主办城市盈利(2.25亿美元),从此奥运会又成为各国许多城市争着申办的热门和抢手货,使奥运会主办城市和国家成为政治影响、经济发展双丰收的世界性巨大舞台。
奇迹发生在这个头号经济大国美国,洛杉矶的经济奇才尤伯罗斯提出“以奥运养奥运”的新创意,不用政府出钱,全靠商业集资的办法来承办奥运,由国家政府主导变为企业利益主导。尤伯罗斯想出了一系列商业方式运作;第一是招标30家企业的产品作为奥运指定产品,其二是允许40家公司的产品可以用五环旗徽的标志,其三是电视转播权招标。尤伯罗斯创意谋略一个接一个。他在火炬接力长跑上便想到赢利,接力总长度1.45万公里,每公里3000美元,人们趋之若鹜,沿途440万人参加了长跑活动,收益4500万美元。他设计增收节支手段布局精细,原则是基本建设能利用旧的就不新建,器材用品能租借绝不购置,能创收的项目绝不放过一个。如需要强光照明的游泳池,临时用汽车驾高发电,节省了供电系统和灯塔的建筑费。奥运村的家具在比赛结束的第二天就全部卖掉。他又用广告、转播权、门票的成功运作,首次使奥运会主办城市盈利(2.25亿美元),从此奥运会又成为各国许多城市争着申办的热门和抢手货,成为名利双收的世界性巨大舞台。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创造出120亿美元的产值,这超过大部分参赛国家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北京申办成功,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承办优势:国家政府与企业联办型。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用奥运会做为商机的创意越来越多,到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出产经营能人的美国又出现了一个比尔·佩恩,把奥运经营又推到更新的境界,他把奥运会的食宿、交通、安全、通讯等采用合同承包方式,由公司或集团包干,自负盈亏,把奥运会变为一次难得的商机。在奥运会期间,所有旅馆、交通、旅游、公园、商店、摊贩无不想办法赚钱。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在精心设计的奥林匹克公园铺上一层砖,在每块砖上刻名字和手印为35美元,公园的砖不计其数,其收入更是天文数字。奥运会结束后,新一轮的创收依然轰轰烈烈,会上所有的用品进行大拍卖,组委会能想出在任何一件商品上都贴上了五环标志,甚至连汉堡包也可以利用,这使奥运标志产品的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商业化无孔不入的运作,使亚特兰大奥运会创造出120亿美元的产值,这超过大部分参赛国家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组委会主席之一的安德鲁·扬说:“本届奥运会将是当地有史以来最大财富的创造者。”当然,亚特兰大奥运会由于把所能招标的都包了出去,也发生了统筹失当,调节失灵,各自为政等现象,出现了车辆受阻,交通不灵、电脑资料出差错、饮食只适应欧美人的习惯、宣传上狭隘的民族主义等现象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中首先受益的或受益最大的,从国家与民众的角度讲,是国家;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角度讲,是国际政治影响、是对GDP的拉动。从举办地内外角度讲,是北京;从城乡角度讲,是城市;从体育角度讲,是竞技体育。那么,从协调发展,利益均衡的原则出发,北京奥运会过后,对其物质财产的处理,则应转向民众;转向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即转向体育建设、体育协调发展的建设;则应转向北京以外的地方;转向农村;转向群众体育。如果这个道理成立,就应将北京奥运会的全部收益:全部金钱收入、全部财产收入以及奥运会财产拍卖的全部收入等,分配给不同的投入主体,并使这些投入主体将这些收入设立群众体育发展基金,用于发展农村群众体育事业。属于北京市投入所获得的收入,设立北京市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基金,用于发展北京市农村群众体育事业,主要用于建设农村基层社区平民化体育活动设施。属于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及社会投入的所获得的收入,设立国家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基金,用于发展我国西部和落后地区农村群众体育事业,主要用于建设农村基层社区平民化体育活动设施。如果这个建议成立,这笔数额巨大的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基金,将有望遏制我国城乡群众体育、区域群众体育差距过大的势头,较大较快地改变农村群众体育,特别是农民体育活动设施落后面貌。
建议建立独立的专门的部门,加强对北京奥运会物质财产、金钱收入等从始至终的监督管理,提前做好分配处理方案,防止财产分配处理中的无序现象和腐败现象发生,克服财产分配中狭隘的地方观念和部门观念。建议或监察部过问北京奥运会物质财产处理问题,建议国家审计署对北京奥运会物质财产分配处理结果进行审计,保障北京奥运会物质财产分配处理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保障北京奥运会在物质财产分配处理上,不仅北京受益,其他地方也受益;不仅城市居民受益,农村居民也受益。
举例奥林匹克的政治功能有哪些
奥运史专家哥特曼教授指出:“无论如何,政治这一术语在其广泛的意义上一直是奥林匹克的一部分。” 奥林匹克运动从来就不是独立于国家和政治之外的,相反政治一直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政治是挥向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把双刃剑。政治是政府、政党、社会社团和个人在国家、地区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是对社会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最宏观、最基本、最有力的系统。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说整个社会是一部动力机车的话,那么政治就是这部机车的引擎”,从中可见政治对其他社会现象的影响和重要作用。政治影响其他社会现象的两个重要手段是参与和干预。政治的参与能够使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更合理,服务更完善,开展更顺利;然而,政治的干预却能破坏奥林匹克运原有的正常的组织、功能和结构,使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复杂化,破坏奥林匹克精神。
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来看,政治的参与随处可见。政治参与可以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安定的环境。比如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如果没有得到希腊政府的同意就不会取得成功;1936 年的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充分显露了纳粹集团的丑恶嘴脸,但就是这样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撇开政治不良因素,就其本身而言,无论从组织工作、体育设施、服务工作以及竞赛水平,都被公认为是一次水平和效率极高的运动会。这种效果的取得与的纳粹集团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政治以其自身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为奥林匹克运动保驾护航。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需要有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和足够的财力支持,这些都需要政治给与重要的保证。在当今世界,恐怖主义、种族主义等已经成为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要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离不开国家和国际政治力量的强大保障。
反之,政治权力的过度干预会破坏奥林匹克运动会存在的社会环境基础,损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神圣和纯洁性,甚至可以使奥林匹克运动会走向毁灭——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消失,以及近代几次因战争而停止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都能够说明这些问题。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虽然人民有这样美好的心愿,但国际政治斗争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各国的政治家们在寻找着另一个竞争方式:用文明竞争取代野蛮竞争。而奥林匹克这一运动正是各国政治家们寻找的理想的政治舞台。所以,他们不愿放弃每一届奥运会,简单回顾,1980年第22届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拒绝参加;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报复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国拒绝参加。这样的事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是屡见不鲜,每一次政治的干预都或多或少地破坏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纵观历史,政治因素对奥林匹克运动制约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其中破坏力最大、后果最严重的形式就是战争。战争是政治的特殊形式,是政治矛盾与冲突的极端体现。1916 年,奥运会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停办,直到1924 年才得以重新恢复。194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又一次熄灭了奥运圣火,直到1948 年才在英国伦敦重新点燃。从1896 年到1948 年,按照四年举办一次的惯例,本应举办14 次奥运会,但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只举办了11 次,第6 、12 、13 届奥运会留给后人的只是空荡荡的届次名称,战争无情而粗暴地阻挡了奥林匹克运动前进的脚步。1956 年墨尔本奥运会,为了抗议当时的苏联出兵匈牙利,瑞士、荷兰、西班牙三国退出了奥运会。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为了抗议当时的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中国、加拿大等62个国家拒绝参加该届奥运会。1992年,南斯拉夫由于内战,被禁止参加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运动
与冬奥会有关的政治大题有哪些?
我国举办冬奥运会的经济意义
它带动了冰雪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宏观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宏观经济)。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促进冰雪运动产业(供给端)。
扩大内需、发挥消费对经济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内循环(宏观经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观经济)。全民参与冰雪,全民享受冰雪,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全民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举办冬奥运会文化意义
体现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讲好中国故事故事、弘扬中国体育精神,传播中国声音,提升我们的文化传播力、新闻影响力。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促进冰雪运动产业。
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凝聚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建设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增强国家软实力,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我国举办冬奥运会的政治意义
利于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平发展主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展现负责的大国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