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核心创意小组-激发奥运会的团队创意
奥运会开幕式创作团队的故事
节目《文字》是由约千名演员按照特定的配合方案完成,他们手举字模打出不同字体的“和”字。
《文字》的编导组组长姜刚一看就是个性情十分爽朗的人。“我也不跟你客气,我们这部分的表演是难度最大的!”897名演员就是897块活字模,每个活字模举起来最高要达4米20,但是根据力学原理,举起那30来斤重的活字模,每次花费的决不只30多斤的力,而每个演员平均每一秒要把它举起一次,最开始一个壮小伙子10秒钟举起三次来,就已经气喘了,没办法,练!而且你要知道,897位演员,在这一场次中,是897套动作,没有重复的……”仅仅是表演排练环节的难度,姜导就已经说得滔滔不绝了。
采访过程中,姜刚的表情似乎还不能够完全放松,《文字》之难,似乎还缠绕在他的心头。画面创意难是第一步,怎么能把中国天圆地方的文化感觉“跳”出来,怎么表现中国古往今来淡雅的文化品格,都要在成像效果中体现,而且要好看,还要让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的各国人基本看明白,着实费了工夫。画面效果创意通过了,把表现动作分解、分析到每一个演员的具体动作上去,是一道庞大的数学运算题。“897个人,每人连做400多个动作,时间顺序不一样,举的高低不一样,否则错落有致的效果不可能出来。于是每一个演员要背一套自己的动作口诀。而一旦一个地方需要改动,一个口诀变化哪怕就几分几厘,所有的口诀都要变!”道具研制也很难为人。“直到第一次在鸟巢进行带装彩排前一天的7月15日,我们那些活字模道具才制作完成,急人啊!”最后的难关当然就是排练。“我们之所以在最后要安排活字模的演员有一次亮相,也是因为要告诉人们,这样变化多端的‘文字’块都是人演的,而不是电脑制作。”
人们看到,《文字》表演,真的让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活”了起来
冬奥闭幕式上有哪些让人惊艳的创意?
在美学基调方面,主创团队大胆使用?中国红?碰撞?冰雪蓝?,将灯笼、中国结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表演元素,融入仪式当中。从开幕式综合运用人工智能、5G、裸眼3D和云计算等多种科技成果起,人工智能、8K+5G转播、数字孪生、智能机器人、辅助驾驶、虚拟数字人等新兴技术齐上阵,为冬奥会保驾护航。最后,在熄灭奥运火种之际,闭幕式?穿越?回2008年奥运会,以梦幻联动的方式致敬?双奥之城?,这也成为整场闭幕式的最大看点之一。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元素有哪些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元素有:丝绸之路,航海文化。和为贵,乐交友。陶瓷文化,茶文化,四大发明。还有日晷、击缶、司南、活字印刷,还有中华卷轴,通过高科技手段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瞬间绽放在全球观众面前。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
剔透的蓝色星球从“鸟巢”正中间缓缓升起,演员们踏歌而舞,寄寓了人类向往和谐同在、自由欢歌的美好愿望。压轴大戏“同一个梦想”让亿万观众眼前一亮,把开幕式演出推向高潮。
起初,当导演提出想要一个可以上人表演的“球”时,大家都对它有一种神秘感。这个球在演出最后才登场,因此它必须能够在地下好好藏着。它不能太轻,太轻载不动那么多演员;也不能太重,太重会超出底层舞台的承重范围。
它必须省钱,这是中国一贯的原则。同时,它所在的这块场地半个月后要举办闭幕式,期间要承办足球、田径等比赛。因此,必须能够尽快拆装。
这样的问题,中国工程师们有信心解决。当这颗“星球”完整地呈现出来时,北京奥组委的国际顾问情不自禁地说:“中国的工程师太棒了!”总导演张艺谋则连连招呼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