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奥运会奥运村-历届奥运村对比

奥运会的一些问题

历届奥运会奥运村-历届奥运村对比

1.第一次私人举办是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

是美国人尤伯罗斯.

第4届奥运会原本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但因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遂由英国伦敦接办。比赛时间为1908年4月27日。

1956年第16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承办了该届奥运会马术项目的比赛。

第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56年11月22日至12月8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马术比赛是在1956 年6月11日至17日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十六届奥运会实际上是一次跨越两洲的比赛,但人们通常将第十六届奥 运会称为墨尔本奥运会。

1949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讨论了第十六届奥运会的会址,当时申请的有10个城市,他们是:阿根廷的布 宜诺斯艾利斯,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美国的底特律、洛杉矶、明尼阿波利斯、圣佛兰西斯科(旧金山)、 费城和芝加哥,澳大利亚的墨尔本。除墨尔本外,其余都是美洲国家。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体育设施都 不适宜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但为了改变自1896年以来历届奥运会全部在欧洲和美洲国家举行的状况,扩大奥运会的影 响,再加上澳大利亚是奥运会的积极支持者,做过很多贡献,因此,国际奥委会决定在墨尔本举行第十六届奥运会。

1951年的国际奥委会维也纳会议时,墨尔本突然提出:墨尔本不能在1956年奥运会中列人规定必须举行的马 术项目。因为,按照澳大利亚的法律,牲口人境后,必须经过6个月的隔离检疫。而马术比赛用的马,都是骑手自己携带的经 过长期训练的马匹,隔离检疫,将使训练中断,无法参加比赛。本来人们对会址选在墨尔本就有异议,认为它没有组织大型比 赛的经验,而且由于财政困难,主体运动场和奥运村也无法完工,加上远隔海洋交通费用昂贵等。这次人境问题,使持异议者 找到了口实,要求改变会址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国际奥委会考虑到,改变计划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不利。因此,奥委会组 织者与澳大利亚政府交涉,请求给予照顾的要求被拒绝后,决定将马术比赛改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进行,其他项目仍按原计划 不变。实际上,本届奥运会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举行的,这在奥运会史上是惟一的一次。

第一届奥利匹克运动会何时召开,又是何时恢复开奥会的?

第一届夏季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

第一届冬季奥运会于1924年在法国沙莫尼举行 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

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选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于奥林匹亚这个希

腊南部的风景秀丽的小镇。公元前776年在这里举行第一届奥运会

时,多利亚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赛中取得冠军。他成为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桂冠的人。后来,古希

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

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等。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到

公元394年止,历经1170年,共举行了293届古代奥林匹克

运动会。公元394年被罗马皇帝禁止。

1875~1881年,德国库蒂乌斯人在奥林匹克遗址发掘了

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为此,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

拜旦认为,恢复古希腊奥运会的传统,对促进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有

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他的倡导与积极奔走下,1894年6月,在

巴黎举行了首次国际体育大会。国际体育大会决定把世界性的综合体

育运动会叫做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于1896年4月在希腊首都雅典

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4年一次,轮流在各会员国举行。到19

92年,已经举行了25届奥运会。

奥运常识

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燃料为丙烷。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使之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北四环路南北两侧,占地1215公顷,拟建项目包括:奥运村、主体育场(田径场)等10个体育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与北京世界贸易中心等群体建筑。其中,奥运村占地80公顷、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公寓36万平方米,其他11万平方米),可供16,000名运动员、教练员及其随行人员居住,邻近主要比赛场馆。奥运村分为居住区和国际区,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静安全。记者村占地30公顷、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记者到达公园内的比赛场馆,时间不超过6分钟。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设28个比赛项目。根据北京奥申委的规划,须使用37个比赛场馆、58个训练场馆。在37个比赛场馆中,有32个设在北京,另外5个在其它城市。其中,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4个足球预赛场地分别为上海、天津、沈阳和秦皇岛。北京的32个场馆中,现有13个、计划修建11个、专为奥运会兴建8个。据悉,所有这些场馆都将按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要求进行改造和兴建,其选址、设计、施工及赛后利用等都将充分体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和科技奥运”的理念。北京的奥运会场馆主要分布在1个中心区和3个分区。中心区位于北京市中轴线与北四环路交叉点处的奥林匹克公园内,占地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中,760公顷为森林绿地,405公顷为国际展览体育中心,50公顷为中华民族博物馆。这里将建设14个比赛场馆及奥运村、记者村、新闻中心、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等。3个分区为大学区、西部社区和北部风景旅游区。从中心区到3个分区的距离分别为3公里、10公里和28公里。据介绍,北京奥运会场馆和奥运村的布局既集中又合理地分散,有利于比赛的组织和管理,并突出考虑了赛后利用问题。计划新建的奥林匹克公园,北端将建设北京最高建筑物世贸中心,公园内还将建设展览体育中心和国家体育场、体育馆、游泳中心等。这些场馆和设施在奥运会后将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此外,奥运村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市区规模最大、环境优美的综合社区。

北京射击场飞碟靶场 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射箭场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网球场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曲棍球场等。

奥运村的经典村落

北京的奥运村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B区内西北侧,北部为规划的680公顷的森林公园,靠近将要建设的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北京奥运村位于纵贯城市南北的中轴线的北端。许多古迹和著名建筑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如故宫、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等。奥运村分为居住区和国际区,共占地66公顷,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北邻森林公园,南接主场馆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距离鸟巢不到3公里,这大概是奥运举办城市中离奥运场馆与奥运村最近的奥运村奥运举办城市。奥运村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主要包括住宅、公寓及配套设施。奥运会期间将作为运动员、教练员的公寓使用。奥运村项目投资估算约为33亿元人民币,以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单位自筹资金建设。奥运村定位为北京市示范住宅区。奥运会后,奥运村将作为商品房出售或出租。 具体设施 居住区是奥运村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除了运动员公寓外,还设有运动员综合诊所、餐厅、多功能图书馆、娱乐中心、休闲体育区等相关服务设施。其中休闲体育区包括健身房、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慢跑道等。

奥运村公寓地上总建筑面积为37万平方米。所有公寓均位于永久建筑楼内,包括22栋6层楼建筑和20栋9层楼建筑,大楼建筑风格一致,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22平方米以上。近期运动员公寓刚刚对外公开了一个样板间,给人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特色与人性化设计的完美结合。白色的墙壁、深色复合木地板与浅色木制家具的配合使公寓内部看起来清爽雅致。在卧室和客厅的墙上,篆刻和书法装饰画烘托出浓郁的中国氛围,而高矮错落的绿色植物使房间充满盎然生气。

特别有趣的是,为了让运动员住得更舒服一点,卧室里的床都变成了“加长版”,长度达到2.2米。而对于姚明这样的巨人,在床尾还准备了一张特殊设计的长凳。这样一来,再高的巨人也能睡得舒服了。公寓卫生间整体呈雅致的淡灰色,考虑到残奥会时残疾人运动员的需要,公寓内两间卫生间中就有一间是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

除此之外,每套运动员公寓将装备宽带网络、电话、有线电视、闭路电视、红外线防盗警报系统和指纹锁。奥运会时将为所有的“村民”提供ID卡和网上购物的途径。村内将设置网吧,运动员可以在村内免费上网,便捷地发送和接收信息,与家人保持联系。一些宗教礼拜场所也为各种宗教活动提供了便利。

国际区和居住区的功能有所区别,是举办各代表团欢迎仪式及其他接待活动的区域,方便各个国家的运动员进行交流。这里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奥林匹克广场,组委会将在奥林匹克广场内为运动员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露天演出、室外展览、村内公共活动。升旗广场位于奥林匹克广场的中央,占地约6000平方米,奥运会期间,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旗帜将一起在这里飘扬。

突出特点 中国2008奥运村与历届奥运会的奥运村有何异同?

第一,绿色奥运村。北京2008年奥运村将规划建设成符合21世纪世界环境发展趋势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典范,以推进北京绿色社区的发展。村内的建筑将采用高效节能保温材料,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风,以及太阳能、风能、电能等无污染能源。污水将通过生化技术进行处理,达到100%无害化。同时,村内还将建有先进的中水处理,雨水收集系统,这些水可用来养护绿地。

第二,人文奥运村。奥运村将会把亲切自然的人文关怀、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送给每一位运动员,让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享受全方位的服务,舒适地度过比赛闲暇时光。村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促进运动员彼此间的文化交流,推进奥林匹克理想的传播,让在奥运村的日子里,成为他们一生中永远难忘的回忆。

第三,科技奥运村。奥运村将运用成熟而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奥运村建设成为信息化社区。村内将建立完善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包括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等),并实现覆盖市内外2G、3G的移动通信服务。

另外,奥运村还将提供4A级服务,即在任何时间,村民在村内通过计算机、手机、PDA等多种终端都可获取所需的语音、数据与Internet服务、村内设置的多处网吧,也可为运动员提供免费上网服务,以使他们能彼此交流、纵览世界。 开村 2008年7月27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正式开村,来自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0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将陆续入住。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这里将成为奥运选手们在北京的安全、舒适、温馨的家园,成为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小小的“地球村”。

当天上午,奥运村在升旗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村仪式与欢迎仪式,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向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奥组委副主席、北京奥运村村长移交了奥运村钥匙。

在开村仪式上致辞。她说,奥运村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展开双臂,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代表团官员和媒体记者,我们尊贵的客人前来入住。

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郭金龙在致辞中说,奥运村开村,标志着北京奥运会已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各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到来。北京市民李放一家代表全体北京市民,同一起为一枚中国传统工艺品“如意”揭幕,代表北京市民对奥运村和全体村民吉祥如意的祝福。

随后,朱红色的大门徐徐打开,现场奏起欢快热烈的音乐,百名身穿福娃服装的孩子跑上舞台,放飞手中的彩色气球,并将福娃和鲜花送给宾客。现场掌声雷动,旗帜招展,彩带漫天。

中国体育代表团成为第一个正式入住的代表团。摔跤、柔道、手球、曲棍球、举重、田径、游泳、体操、男篮、羽毛球、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中国奥委会官员、代表团官员、团部工作人员共计300人参加了开村仪式,姚明、刘翔等中国选手神情激动,兴奋难言。

“北京奥运村特别有中国特色,我感到非常亲切,亲切得要!”中国体操选手李小鹏开心地说。

北京奥运村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北邻森林公园,南接主场馆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与“鸟巢”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公里。奥运村分为国际区、居住区和运行区三个区域。国际区包括升旗广场和商业街,居住区共有运动员公寓楼42栋。运行区则设停车场、欢迎中心、媒体中心、访客中心、运动员班车站和物流中心等配套设施。

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邓亚萍说,从7月20日预开村以来,已经有70余个代表团的先遣组入住奥运村。

入住的村民在第一时间收到由奥运村村长签名的欢迎信;运动员公寓房间内摆放了中外儿童用环保纸绘制、环保材料装裱的画作,奥运会结束后,这些作品将赠送给参赛的运动员和官员。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健百感交集,他说:“今天中国体育体表团七点出发前往奥运村,我五点钟就起来了。这是我第七次参加奥运会,心情特别不一样。我从1984年就开始参加奥运会,今天,总算实现了在自己的国家参加奥运会的愿望!”

奥运村聘请了有13届奥运会餐饮服务经验的国际餐饮公司承担主餐厅、分餐厅和国际区咖啡厅的餐饮服务工作。奥运村宗教服务中心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为村民设有包括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在内的五大宗教礼拜场所;其他宗教人士也可以在宗教中心的静休室进行宗教活动。此外,奥运村还为运动员准备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在协办城市香港和青岛设立了奥运村,青岛奥运村村长是臧爱民,香港奥运村村长是梁爱诗。

奥运村是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提供的住宿场所,也是奥运会赛时最重要的服务场所和安保级别最高的场所之一。奥运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24年巴黎奥运会。 赛后用处 奥运村是2008年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是世界各国和地区运动员及官员住地。建成后的奥运村,具有运动员最集中、功能最丰富的特点,是充分体现“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窗口。

赛后,奥运村公寓将交还国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业主单位),改造后作为住宅项目交付使用。该住宅项目将在奥运会前开始面向社会发售。 交通状况 ——地铁奥运支线漫游记

在地铁奥运支线的起点站北土城站,尽管站台上的广播不停地在提示乘客不得拍照,但走进地铁站的每个人都忍不住拿出手机或者相机一通猛拍——原因很简单,这里实在是太漂亮了。“青花瓷”的主题贯穿于北土城站的每一个角落,柱子上青色的瓷器花纹如同瓜藤一般向上蔓延开去。出入口也被打造成同一花纹的瓷器造型。就连站台的指示牌,也是两个“陶瓷花瓶”并排在一起,显示出浓郁的中国特色。

地铁很快就进站了,全新宽敞的银色列车同样让人们赞叹不已。由于奥运支线只对奥运持证人员开放,在整列地铁中,一共只坐了10个人左右,记者所在的那节车厢只有两个人,“这辈子从来没坐过这么空的地铁,都成专列了。”

两分钟后,地铁抵达了第二站奥体中心站,记者发现,在这一站里,运动的元素成为整个站装饰的主题。站台的28根立柱上为蓝色白纹的瓷砖,蓝白相间的条纹组成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图案。而站台和屏蔽门上也覆盖了所有的奥运项目。

奥运支线的每一站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可谓“一站一风景”。在领略完北土城站的“青花瓷”和奥体中心站的“运动”之后,记者接下来在奥林匹克公园站欣赏到了“水元素”,站台层的吊顶十分引人注目,1000多个大小不一、蓝白相间的“气泡”趣味十足。站台的屏蔽门都印上了海星等海洋动物图案。而在终点站森林公园南门站,树干式的支柱以及被设计成树枝交错形式的顶站和扶手,又让人领略到了“白色森林”的美妙。

短短4站路,列车仅运行了6分钟,记者却像是经历了一场视觉艺术的盛宴。

背景资料:

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全长4.5公里,共设4座车站,从南向北分别为北土城站、奥体中心站、奥林匹克公园站和森林公园南门站。在奥运会期间,观众也可以凭比赛门票免费乘坐,但同样需要经过安检。 简介 雅典奥运村奉行“运动员至上”的理念,为各国健儿提供方便、友好和多元文化的24小时服务。奥运村在为运动员们多形式、多趣味和多方位的休闲和娱乐服务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那些专注于比赛的运动员的需求。

入住时间:2004.7.23

开放时间:2004.7.30

闭村时间:2004.9.1

场馆面积:1,240,000平米 设施 奥运村综合体育中心面积5000平米,内有一个奥运标准规格的游泳池、一条跑道、四个网球场和一个体操馆。晚上还安排了露天**院,各国选手可以在雅典的夏日星空下分享**魅力。咖啡厅在晚间还可作为舞厅,游戏室、网吧,此外在线的奥运村日报等也都一应俱全。

雅典奥运村有村民区和国际区两个安全区。村民区主要是一些新修的建筑如餐厅、休闲中心、会议室、宗教中心、医院和交通通道等,其中希腊奥委会的办公和住宿都在永久建筑中。国际区包括奥运村入口、购物中心、奥林匹克纪念馆和圆形剧场等。 现状 雅典奥运村位于雅典市西北,耗资3.97亿美元,占地124万平方米。虽然它被雅典奥组委称为“奥运会历史上最好的奥运村”,但实际情况却让很多运动员不敢恭维。中国代表团就有人反映,称奥运村整体环境虽然还可以,但运动员房间内设施比较简陋。

但雅典人这么做是有理由的,他们早就计划好将奥运会的运动员公寓在9月份残奥运结束之后变成经济适用房,低价卖给希腊当地低收入家庭。全部336座住宅都在出售范围之内,大约2500个低收入家庭因而受惠。由于价格便宜,早在奥运会结束之前就有超过1.7万名雅典人参加了申请这些低价房的抽签活动,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奥运村住房实际能容纳的1万人。从这一点上来说,雅典奥运村讲究实用、拒绝奢华,也是有他们道理的。

雅典奥运村在建设过程中还遭遇了尴尬的工人罢工事件,事情的起因是过多的施工伤亡让工人们觉得自己的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件事后来虽然及时得到解决,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雅典当时奥运会工程因为拖期严重,后期不得不抢时间匆匆完成的弊端。 2000年悉尼奥运会作为第一届“绿色奥运会”而被载入史册,“美丽悉尼,绿色奥运”的申奥口号也被视为悉尼当年以两票的优势压倒北京获得第27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的重要法宝。现名“奥林匹克公园”的悉尼奥运村,就是一个变废为绿、变废为宝的奇迹。 废墟上建起奥运村 “自1924年奥运村首次问世以来,悉尼第一个将奥运会全部体育场馆、运动员村、记者村、新闻中心集中在一个区域,省却了运动员与记者在住地与赛场之间的奔波之苦。这也是悉尼当年获得国际奥委会青睐的另一个法宝。把奥运村选址在霍姆布什湾,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决定。”全程参与了昔日奥运村选址、规划、建设的悉尼市原副市长曾筱龙向记者表示。

位于悉尼市中心以西约30公里、帕拉马特河上游的霍姆布什湾,曾是新南威尔士州最大的垃圾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那里填埋了900万立方米的生活和工业垃圾,不仅地下埋着垃圾,地上还矗立着数十座由废弃物堆积成的小山,高度在13米至28米不等,在760公顷土地中有160公顷被严重污染。在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政府当机立断,利用奥运场馆的建设拔掉了这个‘悉尼污点’,投入23亿澳元进行环境改造。曾有一位美国环境专家讥讽这一选址完全是‘一个便宜的、便利的和肮脏的选择’,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看走眼了。

对于堆积成山的垃圾,为避免因搬动扩散污染,专家们设计了就地掩埋的方案,采用1米厚的黏土层对垃圾进行封闭,有效地保证了就地掩埋的垃圾不渗漏、不再次污染。同时,地面还种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利用植物的根系涵养水土、净化水质,利用叶子净化空气。这期间,著名的民间环保组织“守护土地”专门为奥运组织了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其会员包括学生、市民、公司职员和政府官员。他们利用周末乘着火车,自带食物前来植树,而当地的居民和农户则担负起管理和看护的责任。 使用清洁能源、循环水 在奥林匹克大道靠主体育场一侧,排列着27组高30米、形似“长颈鹿”的太阳能塔。菲利普告诉记者,这是奥运村的供电设备,可以满足全部体育场馆的照明,每天照明时间可长达6个小时。而能容纳1万多名运动员的运动员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社区”,其太阳能设施每年所产生的100万千瓦小时的电能,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站的发电量。耗资1590万澳元的循环水利用工程,每天不仅能确保奥运会的全部用水,还可节水700万升。据称,奥运村每个场馆屋顶都装有接纳雨水装置,强大的回收设备将把雨水和废水全部收回,进行三级处理然后用来灌溉奥林匹克公园的草地、花圃,冲洗奥运村内的2500个厕所。除此之外,“绿色”概念处处都有体现:负责运送运动员的2000辆巴士全部用清洁能源“压缩天然气”做燃料,以减少排放;引入4000万条蚯蚓,在各奥运场馆建立半露天蚯蚓站,利用蚯蚓降解植物废料、食物残渣和纸张等垃圾;尽一切可能采用自然照明与通风,体育场顶篷是专门为澳大利亚气候环境设计的,使在白天比赛能有充足日光,运动场的设计考虑了自然通风,没有使用任何机械通风装置,不用氟制冷的冰箱或空调机。

据介绍,悉尼的大多数场馆设计非常简洁,尽量少用材料,而且设计非常灵活,以便改变其用途时容易拆卸而不造成浪费。永久性建筑及构件大都考虑到使用寿命,尽量减少维修和维护;临时性建筑则考虑能满足使用要求即可,不过多使用高档材料。为避免奥运会后污水处理能力过剩,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按照奥运会举办期间全部污水的80%进行设计,其余20%送往其他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而“废物”的回收利用也是悉尼奥运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其中,2000年奥运会主会场建设使用了22万立方米其他建筑拆除时留下的废料,国际射击中心90%的建设木材都来自废物回收再利用。 运动员村赛前就已预售 悉尼运动员村设有660间联排别墅、1400间公寓和500间临时组合房,总共可容纳15000名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在建设这一项目时,组委会就考虑了它的赛后利用——成为可容纳5000人居住的生活社区。在建造时,每套房的内墙被设计成可以拆分;虽然奥运期间运动员只需在奥运村的大型餐饮区用餐,但考虑到将来使用,房间还是配备了厨房设施。奥运会期间,政府采取回租的方式,从业主手里租房子给运动员居住。奥运会结束后,房子又回到了业主手里。这样,就有效避免了房屋的空置和有效利用。奥运会结束后,每套房间只需铺上地毯、重刷墙面、安上厨房用具,就能变回普通住宅。如今,运动员村成为悉尼纽英顿新区的一部分,社区配备有学校和购物中心。

同样,2002年,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又将奥林匹克公园记者村出售给奥斯托兰德地产公司并卖得了近1亿美元的好价钱。这个曾在奥运会期间容纳6000多名新闻工作者的记者村,出售后将被改建成拥有750个独立单元的高级公寓。 奥运村里建起企业园区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在奥运会之后也曾经历过经营危机,以2002年为例,能容纳11万名观众的主会场澳大利亚体育场仅举办了8场体育赛事。“2004年开始奥运匹克公园的经营有了起色,这得益于2003年政府调整了原有的把奥林匹克公园建设成体育产业发展区的规划,将其重新定位为会展和娱乐中心。”会展和商业演出,成为了体育场的主要利润来源。而澳大利亚体育场通过看台的灵活移动,可以举办足球比赛,也可以举办美式橄榄球和英式橄榄球比赛以及棒球比赛,现在是悉尼最受欢迎的橄榄球队的主场。

为吸引游客,增加收入,公园的保留节目还包括艺术展览、播放**、露天音乐会、体育馆开放日等。“欢乐夏日”是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每个周末举行的固定活动,它常常使游人回忆起2000年在这里举行的夏季奥运会。在这一系列综合性体育文艺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是模拟奥运会组织的各种项目的业余比赛。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报名参加,尽情体会做“奥运选手”的乐趣。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